他在北京郊区当牛官,他养牛不走寻常路,4个人管理4000多头牛,一头牛可以卖40000多元。
2021年,他的销售额达到了1.8亿元。
而在11年前,这还是一个亏损100万的小牛场,那么这位牛官又是怎么扭亏为盈的呢?
这位牛官叫吴连方,他的养牛场开在北京市房山区。
为了稳固每个牛圈的的团结,平时在饲养的时候,他们都会挑选比较聪明的几头牛,进行另外调教。
调教完了,就将这些牛分别放入几个牛圈里,成为牛群的领头人,一旦牛圈里有牛发生矛盾了,它都会成为它们的中间人。
在他的牛圈里,一头800公斤的牛,可以卖到45000元。
而在210米长,50米跨度的牛舍里,只有4个工作人员,他们却要管理4000多头牛,而且还将它们照顾得舒舒服服。
不仅如此,他的牛还比别人家的长得快,一头牛最少一天可以长3斤半的肉。
在养牛的10多年间,吴连方也逐渐掌握了一些绝招。
比如开餐了,就会在牛舍里播放悦耳动听的音乐,以吸引它们的注意力。听到牛粪掉在地上的声音,就能知道这头牛肠胃功能好不好。
而这些牛粪,一年还可以帮他节约700多万。
在11年前,这里杂草丛生,在三公里以外都能闻见这牛粪味了。
他是回族人,19岁就开始在北京做收牛羊,卖牛羊肉的生意。
2011年9月,已经46岁的吴连方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,跟朋友一起,合伙承包了北京西南郊区的一个养牛场。
在经营了一年之后,他算了一下帐,发现竟然亏了100万元,当初投资的400万,剩下300万都不到了。
原来打算干一番事业的他,又怎么会甘心就这样了呢?于是,他开始到处贷款,到处借钱,打算东山再起。
在经过分析之后,吴连方发现,自己牛舍赔钱的原因是牛长得太慢了,但之后他换了几种饲料都不成功。
最后,他通过朋友,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孟庆翔教授。
对方到了他的牛舍一看,发现这里破烂不堪,饲料也是想喂什么就喂什么。
而一开始,对于孟教授的话,吴连方还不太相信,后来双方约定,一个月后用牛的重量来说话。
孟教授表示给牛吃的饲料重量均衡,质量也要均衡。在吃之前,要将饲料进行充分搅拌,用机器搅拌。只有饲料均衡了,牛的营养均衡了,转化率就更好了。
就凭着这个简单的方法,让牛的长势比以前快了5--6倍。
这下子,吴连方心服口服,原来在养牛的行业里还有这么多的能人,这么多的门道。
这件事,也让他下定决心,要多学习养牛的方法。
通过不断地学习,吴连方给牛设计出了5种营养套餐,按照牛的重量进行配制,精粗饲料的配比也不一样,还要适当加入维生素,氨基酸。
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,让他打破了传统管理牛圈的方法,采用大数据来管理牛舍。
这件事就是因为饲养员工作出了差错,又给牛群喂了一遍饲料,导致一头牛差点撑死。
这件事,让吴连方意识到粗放管理牛圈的方法行不通了。
他四处走访,从国外购买了一套养牛神器。
每头牛都会有一个电子耳标,这个耳标会根据牛每天吃的饲料发生变化。通过这个机器,就可以知道,每头牛的胃口有多少,再进行科学精准的喂养,还可以测算出,这头牛的转化率有多少。
一名员工开着自动饲喂车,一天两次,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把4000多头牛喂得很好。
而为了掌握一头牛的运动量,吴连方又通过计步器,进行大数据监控。特别是如果发现一头母牛,每天的步数突然走高了,就表示可能要进入发情期了,可以提前进行配种,降低了饲养的投入成本。
为了给公牛提供方便,他又第一个引进了有S弯的盲道。每次打防疫针的时候,就使用这样的通道,人畜安全。
因为吴连方养的是安格斯黑牛,肉的颜色有点深红,拿到市场上常常遭到别人的质疑,觉得这肉的颜色看上去不新鲜,会不会有问题。
2015年,他在北京著名的牛街,租了一个小门店。
虽然这里一天只能卖出几百斤肉,但却成为了他宣传自己的窗口。
一开始,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客户上门,他让大家都可以免费品尝。几次之后,渐渐地,他的小门店有了名气,一天可以卖出6头牛。
除了卖肉,吴连方还建起了自己的冷冻加工厂。
他常说:中国不缺养牛的人,缺会养牛的人。中国市场不缺牛肉,缺市场需要的牛肉。
正因为如此,他才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。
对于肥牛卷,很多人存有着质疑。有人说肥牛卷都是碎肉组成的,口感不好,而他决定就从这里找到突破口。
工人将经过挑选的肥瘦相间的肉装入铁盒子里,再进行切片。东切掉西不要,一头牛只剩下30%的地方可以用来做肥牛砖,还要将这些肥牛砖进行分类。
采用这么优质肥牛做成的肥牛卷,是各大超市与商场争相抢购的商品,一斤的肥牛卷卖到了40元。
正是凭着不断创新,不断学习,精益求精的精神,才让吴连方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致富之路。